第一千零四十节 决战轮台(7)-《我要做门阀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可惜的是,河西的事情,张越无能为力。
    至少暂时,他没有办法干涉。
    只能是静静的旁观着局势发展。
    而在另一方面,随着有功大将的封赏,渐渐尘埃落定。
    将士们,也终于拿到了属于他们的军功赏赐。
    这些赏赐,主要分为三种。
    一是爵位,本来在秦代的时候,爵位就只有一种——军功爵!
    哪怕是王族宗室,亦不可能在没有军功的时候,得到军功爵。
    但在汉室,因为太宗以来的变故,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土崩瓦解。
    民爵、吏爵并立的新格局出现。
    其中,民爵变成了訾产,成为了黄金铜钱一样的等价物。
    只要有钱,花个十来万,就可以让一个商人、囚徒甚至夷狄,拥有普通人需要奋斗一辈子才能拥有的爵位,并享受爵位带来的特权。
    大部分的将士,从前的爵位基本都是民爵。
    而且,距离吏爵的守门爵位——五大夫都还有一段距离。
    一般来说,大部分汉家将士,终其一生,所积攒的军功,也难以突破这个五大夫的门槛。
    这是因为,汉室的爵位制度,依旧执行着商君当年为秦庭制度的政策——上严下宽!
    五大夫以下,特别是从第一级的公士,到第五级的大夫,升起来速度是非常快的。
    基本上一个斩首,就可以迁一级。
    从一级升到五级,只需要五个斩首或者捕虏。
    但,从第五级大夫开始,向上升爵所需要的斩首军功,就不再是加法了。
    而是变成了乘法。
    大夫升官大夫,需要十个以上斩首,官大夫升公大夫是二十,公大夫升公乘需要四十。
    而作为吏爵的守门爵位的第九级五大夫,其所需要的军功数量,直接翻了五倍,需要两百级。
    之所以出现如此恐怖的增幅,是因为从五大夫开始,就是大汉帝国的统治阶级了。
    韩非子曾说过:商君之法也,斩一首者,爵一级也,欲为官者,五十石之吏……官爵之称,与斩首之功相称也!
    汉制虽非如此(民爵没有官做,只谋己身与己家),但在五大夫开始,依然执行了商君这一政策。
    而依照商君的政策,第九级的五大夫,若是申请为官,起步点直接就是六百石。
    而在汉代,六百石的官员,是县一级的县尉、县曹,郡一级的郡主薄、都邮等官员的副手或者重要官署的负责人。
    哪怕是在中央,六百石官员,也是权力不小的实权官吏。
    因此,汉室自太宗以来,民爵与官爵,便是泾渭分明的阶级。
    若按照这个制度,绝大部分追随张越远征的士兵,甚至中下层的军官,都够不着五大夫的标准。
    斩首两百级,大部分人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!
    哪怕是那些担任指挥官的军候、队率,甚至很多校尉,一辈子都攒不到这个数字(注1)!
    但军功,不仅仅是斩首!
    随军期至(按时抵达),先登(第一个攻入/登上/进入敌人城市、战略要地)、捕虏、缴获、获期,都是军功,都可以换算成首级。
    此外,因为汉代民爵、吏爵的脱离。
    使得,民爵部分有了操作空间。
    可以花钱,来解决一些不足部分。
    只是,当涉及的群体有些大时,就不是单一的人可以搞定的。
    所以,张越这些日子,一直带着部将们,奔走在太常、少府、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官邸之间。
    同时,还花费大量时间,调查、厘清和统计好了,所有有希望争取五大夫爵位的有功将士的名单。
    然后就开始安排起来。
    经过精密计算后,先花钱帮他们中那些斩首和军功不足的人尽可能的补充爵位空缺。
    然后又和九卿各衙门的有关负责人打嘴炮,尽量争取将军功争取一个比较高的斩首数字。
    统统种种手段,费劲无数心急,花了不少钱买爵。
    张越终于为自己的部下,争取到了最好、最理想的待遇。
    仅仅是官爵方面,便有千余人先后达标!
    成功跻身进入帝国统治阶级,鹰扬系的正治基础,从此就夯实了。
    除了这些人外,其他将士,张越也想方设法的,为他们争取到了相对较好的爵位。
    不过,这些爵位,用处就不大了。
    一般情况下,很多人都会选择择机卖掉。
    比起这个,他们更关心,朝堂发下来的其他赏赐。
    第(1/3)页